自2005年1月时任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孙来燕局长与英国科技大臣Sainsbury先生在北京签署中英航天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以来,为进一步加强中英两国航天科技交流与合作,2006年3月,在中英两国航天局指导下,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国家实验室(RAL),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合作研讨会”,随后于2006年11月(伦敦)、2007年3月(上海)分别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合作研讨会。经过两年多的深入...
2023-01-06量子传感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申报并成功获批,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是我国第一个面向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第一名。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工作人员5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由19位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组成,其中院士8人,李天初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自获批以来,...
2022-12-19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12月批准立项,2008年12月通过验收,2011年9月首次评估为合格,2017年9月第二次评估为优秀。实验室以信息感知和处理为核心内容,重点开展惯性器件技术与组合导航、影像遥感与信息处理、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三个方向的研究工作。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85人,其中包括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青获得者5人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人员共计39人次,并拥有3个教育部及科技部创...
2022-12-19极弱磁测量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由教育部批准建设,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整合北航在仪器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优势资源,面向量子精密磁场测量这一国际前沿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实验室以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房建成院士团队为主体组建,以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目标。实验室主任由房建成院士担任,汇聚了一支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在内的科研人才队...
2022-12-1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于2014年11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论证,获准立项建设。实验室聚焦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整合国际优势资源,通过深空探测科学仪器与量子传感、空间环境探测、空间天文观测与行星探测自主系统、地球观测与遥感科学技术等7个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汇聚和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杰出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引领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目前,实验室已...
2023-01-06该中心是由国家科技部于2018年正式批准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近年来,中心紧扣空间科学与技术主题,在深空探测科学仪器与量子传感、空间环境探测、空间天文观测与行星探测自主系统、地球观测与遥感科学技术等七个领域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深入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团队协作、学术互动等深层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最终建...
2023-01-06先进传感与智能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于2019年获批,固定人员共25名,其中国外11名,国内15名。基地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空间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惯性技术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量子传感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航天局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多维成像技术及仪器、对地观测与遥感、空间智能自主系统与深空探测...
2023-01-06“新型惯性仪表与导航系统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2007年7月经国防科工局批准建立,于2013年7月5日通过现场评估验收。实验室拥有精干的教研队伍和强大的软硬件资源,现有固定人员5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多人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实验室紧密结合国防建设发展需求,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瞄...
2022-12-19北京市高速磁悬浮电机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建,2013年5月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成为北京市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以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精密电磁机电装备的创新与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多学科融合交叉的高水平工程研究队伍,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工程中心坚持高速磁悬浮电机技术研发与军民转化应用为推动中心发...
20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