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路晨曦”实践队赴杭州、济南两地开展残健共融建设专题调研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路晨曦”实践队积极响应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明确要求,于2025年6月至7月分赴杭州、济南两地,开展“科技赋能·无界共融:构筑残健同行的未来之城”主题实践活动。24名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科技赋能:高精尖设备重塑残障生活图景
在杭州,实践队走访了彗光科技、BrainCo、Rokid等科技企业,调研我国智能辅具研发的最新进展。彗光科技自主研发的汉盲双向翻译平台和轻量盲文刻印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视障者提供高效的信息获取渠道;BrainCo的脑机接口仿生肢体能精准识别肌电信号,帮助截肢者完成精细动作;Rokid的AR眼镜则通过虚实融合技术,为视障人士提供实时导航和避障支持。这些创新技术正从教育、就业到社交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正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的坚定决心。
在济南,实践队发现,尽管国家补助政策已基本解决“因残致贫”问题,但职场无障碍设施缺失仍是残障人士就业的主要障碍。全国自强模范艾宪宝在访谈中呼吁:“科技应成为消除偏见的工具,而非仅停留在功能补偿层面。”这一发现凸显了“就业无障碍”政策落地的关键痛点,也反映出在推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破解残障人士职场融入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通用设计:构筑"全民友好"的无形桥梁
杭州天目里美术馆的无障碍艺术展,让队员们体会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通过手语导览、3D触感画作等设计,视障者也能“触摸”艺术;而“黑暗中对话”体验馆的全黑环境模拟,则让广大市民亲身体验视障群体的日常挑战。杭州无障环境促进会会长张华指出:“真正的无障碍设计应立足‘全民友好’,而非仅服务于特定群体。”
济南光明体验馆的黑暗行走体验,通过12个模拟生活场景,揭示视障者在出行、购物等环节的困境。体验馆负责人王文婕强调:“法律实施只是第一步,公众意识的提升同样关键。”这一观察呼应了《健康中国行动(2025-2030)》关于“社会心理健康促进”的要求,凸显了“心灵无障碍”与设施建设并重的重要性。

多元共融:青春力量践行社会责任
两支实践支队均注重互动实践。杭州队员在康复中心与残障儿童共同创作手工作品,济南支队则设计“击鼓传花说超能力”等游戏促进残障儿童社交能力。伟众康复医疗中心负责人评价:“大学生的平等陪伴能重建孩子的自我认同。”
科普教育也成为传播共融理念的重要载体。济南支队在3所幼儿园开展“共融未来”课程,600余名幼儿在互动中种下包容种子。这种创新形式既响应“双减”政策要求,也契合国家科技素养培育方向。

通过两地调研,实践队形成三点核心认识:一是助残技术需进一步降低成本、完善标准;二是无障碍建设应从“补缺”转向“前置规划”;三是社会认知提升与科技研发同等重要。有队员总结道:“真正的无障碍不仅是坡道和盲道,更是打破‘健全人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
本次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凝聚着青年学子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更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投身社会建设的使命担当。实践队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关注残健共融议题,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人文关怀为纽带,推动科技红利与社会温度惠及每位需要帮助者,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残健共融的温暖阳光下平等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