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链接

人才培养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学生工作 -> 正文

学院赴英国暑期学校学生感想——从心开始,重新开始

来源: 日期:2015-01-06点击:

回首过去的十五天,在半个月去了六座城市,参观了八所大学,对于回到暑期每天加班生活的我而言,显得有些不大真实。这十五天对我而言,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开始,在某一个层面上,当时的我选择去英国,是为了看一看不同的文化,而另一个层面上更是为了看清自己以后应该找寻的道路。

对于海外留学,听了太多的人说了太多的故事,但是我坚定的相信梭罗所相信的,我们不应该完全相信别人的经验之谈。每一个人对于同一个世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不自己亲眼去看一看,我不会妄下结论。借学院的机会,我想去看一眼,英国那样的国家,是否适合我,留学海外是否真的是我所期盼的下一步。

伦敦篇

到达机场的时间是早上七点左右,这个时间的北京也许刚刚苏醒,但是此时的伦敦似乎还在沉睡。在开往旅馆的火车上,看见的也是一些疲惫的早起的人们,或靠着车窗休息,或正襟危坐看着报纸。这时候,突然感觉就是身在北京,知道到达了旅馆所在的小镇上。

放好行李出门已经八点左右,这个点儿在北京必定是人来车往。而在Croydon,我们走在路上,却会发现人格外的少。有好多人说过,英国的人特别懒。开店的人,每天十点多才起,而下午四五点就关门了。也许在以勤奋为传统美德的我们的眼中,这样的生活是不能理解的。好像为了很好地生活我们就应该更加的忙碌,但往往,我们只是生存,而放弃了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我更喜欢英国人的生活方式,这在我看来是一种自由,一种随性的生活,为了生存忙碌的开店是一部分,而剩余的时间用来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样看起来格外的美好。不过,这是他们的国家的习惯,他们可以,却不代表我们也可以。突然想起来,从小到大都被教导,要好好学习,考上个好大学就好了。结果发现,大学比高中还要艰苦。好大学之后还有好工作还有好生活。我们就这样被生活的洪流被动的推着向前。像米兰昆德拉说过的一样,媚俗地生存。这也许是无可奈何,也许是习惯。但是某种程度上,我们缺少的就是跳出这种经验模式的勇气。在生活上我们缺乏这样的勇气,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学习中,我们总是讲求对于书本的忠实,对于前人经验的轻信。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在重复别人的经验,所以我们的学习就只是在学习过去的经验,但是没有质疑,何来创新之说?跳不出一个模式, 我们只可能永远在原地打转。我并不打算批判一些什么,只是我想,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们所从事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有打破一切桎梏的勇气。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门口,贴了他们的著名校友的海报,从希格斯、到南丁格尔到伍尔夫。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都很奇妙,本科学的化学,可能最后变成了一个物理学家。本科学的物理,最后却是著名的作家。我想,也许就是因为热爱,才有走出过去的勇气吧。

在伦敦,你会发现,处处都是历史。随便的一所民宅,可能是一百年前的遗存。中心老城区的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随处可见的博物馆,都会让人感慨这个国家对于过去的执着。但是站在这些活生生的历史面前我却更感觉自己的浅薄无知。突然想起的一句话,是因为无知所以无畏,也许可以理解成为因为无知,所以不会畏惧什么。但是还可以从另一个方向解释,就是因为无知而失去敬畏。失去对于历史的敬畏之情,站在过去的创举之下,除了看见明信片一般的风景,我们一无所获。我们不知道他背后存在的血泪和故事,也就无法感受他代表的意志和精神,然后逐渐变得麻木。在英国,这样的感受格外明显,我站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前,站在白金汉宫前,站在大英博物馆的无数藏品之前,我只能赞赏他们的精美壮阔,却无法感受到一部历史教科书放在眼前应该有的震撼和激动,我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自己的匮乏,是一种不能够再去体会感动的苍白无力。这种感觉就好像一段程序摆在你的眼前,你只能看见他逻辑严谨、毫无差错,却看不懂他能够完成怎样伟大的使命。还记得在辩论队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我们是工科的学生,我们没有时间看书。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无知的源头。没错,我们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的太多,并且还学会了找借口。但是,窃以为,工科理科,不能够成为我接受自己麻木的理由,也不能够成为我容忍自己无知的借口。

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成立于1907年,位于英国首都伦敦,是一所誉满全球的世界顶尖名校。帝国理工学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并成为“G5超级精英大学”。“G5超级精英大学”,代表着英国大学的最高学术水平。

帝国理工学院曾是联邦大学伦敦大学的一个加盟学院,20077月正式脱离伦敦大学成为一所独立的大学,简称帝国理工,也称伦敦帝国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罗素大学集团成员之一。帝国理工过去的成员中,有14个诺贝尔奖和2个费尔兹奖得主。作为一个专精于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和美国麻省理工在全世界享有同等的声誉,其研究水平被公认为是英国大学的三甲之列。在2014QS世界大学排名中,帝国理工排名世界第五;近年来,在各大机构颁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帝国理工几乎全部稳居世界前十。在英国大学的排名中,帝国理工更是超越了牛津成为第二。

在我看来,帝国理工和北航很相似,都是工科氛围很浓重的学院,这一点可以从建筑的风格和楼内的设计体会到。做向导的师兄是以在帝国理工读硕士作为跳板留下读了博士,这可能是留学英国读博士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有了一年的铺垫和积累,也可以更好地和教授们联系,找寻适合自己的项目。工科学院的氛围也许能让北航出来的我们有熟悉的感觉。帝国理工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有给本科生准备的做各种实验和自己的项目的地方,我们学院虽然也有学生可以使用的实验室,可是相比而言,显得不够开放,可能很多的人都不知道,虽然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们很是被动,但我认为这样的情况下,学院在培养计划中,应该更主动地加入实际动手和创新设计的部分,理论的教学虽然重要,但是只有让我们真正的动手我们才可以记住那些理论。

最后在UCL的前门草坪上坐了很久,从人家大门的台阶上看去是满天的云彩,而不是新主的H座,突然想到的是房院长说过,我们需要像外国人一样,除了在室内埋头苦作研究,也需要出来大家一起喝喝咖啡,聊一聊,说不定很多瓶颈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不管是帝国理工还是UCL,学习区附近都有一片适合久坐聊天的地方,旁边就会有贩卖咖啡和小点的小店。几个人喝喝茶、聊聊想法,确实是很不错的选择。

UCL的时候恰逢周末,整个实验室里都没有人。这也许就是英国人的工作方式,就算是早出晚归的工作狂,也会在周末的时候休息一下。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精力充沛到可以无限压榨,规律的适当放松和休息往往比一个悠长的假期更能够达到放松的效果。这一整个暑假,每一周我只有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的假期,然后又要投入到紧张的制作工作中,当彻底地被剥离了私人的生活之后,才能够体会到筋疲力尽的感觉。认识的一些学长,也有长期泡在教研室的,每次见到他们都总是一副劳累的模样,也许换一种生活方式,一切都会好很多。把自己累成狗,也不见得能比劳逸结合来的效率高。

剑桥牛津篇

剑桥和牛津,这两个名字往往一起出现,两个充满了恩怨情仇的大学,两个大家眼中的最高学府,剑桥和牛津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两所大学都在一个小镇上,英国的人本来就不多,所以,在这样的小镇上的大学,就好像是沙河一样,是一个适合专心做学问的地方,没有了太多的纸醉金迷的诱惑,一切都会显得古朴单纯。同样的模式,在沙河却不适用,沙河的荒凉是属于快要连基本的生活要求都不能满足的,所以,学生往往可能会更向往繁华的本部,以至于到了本部,在绚丽的生活的诱惑下,完全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寂寞地做学术。

在牛津的向导是牛津毕业在UCL执教的姐姐,她告诉我们,牛津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式就是独一无二的,近年来,我们也有书院制、导师制,但是,我感觉这样和之前的模式相比较而言,只不过是一个称呼上的变化,对于学生,我们使用的依旧是一种填充式的教育,安排好课程,按部就班。在我认为,课程设计不一定只放在大四,而是可以把战线拉长到大二大三。也许大二大三有一些必备的技能还没有掌握,但是因为没有掌握却还是需要使用,我们才会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匆匆学过理论,完全淡忘之后,我们再从头来一次。

去了牛津之后还去了罗斯福阿普尔顿实验室的空间科学部,旁边就是欧空局,这里是罗塞塔号出生的地方,是解释宇宙的奥秘的圣殿。对于我而言,我总是对这个辽阔的宇宙充满了好奇。我不仅想去看一看这个世界的不同之处,我更想亲眼看看这一个宇宙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天文学是我的爱好与理想,但是认为,这是聪明人才能干的活,有些事情我做不到。所以来到北航的原因,是因为这样可能可以离这个宇宙更近一点,可以使用我设计制作的机构去看一眼这辽阔无际的宇宙。去看一看宇宙的边界是不是另一个平行宇宙,去看一看生命究竟只是宇宙中的意外还是星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的眼前,自然的序列组成了一副尚未展开的奇妙画卷,若得窥其中一角,那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了。R.Holdway教授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Astronomy is interesting, but engineering has more jobs.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也许生活的压力逼着我们不能够往完全理想的方向前进,但是,在两者不相抵触的条件下,还是走的越近越好。

曼彻斯特巴斯篇

把曼彻斯特和巴斯放在一起来说,是因为这两个城市的对比实在是过于鲜明,曼彻斯特看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到处是林立的高楼和川流的车辆。而巴斯,更像是一个欧洲的小镇,依山而建,每一点每一处都是历史的遗存。若就环境而言,我更喜欢的必然是巴斯的美景,和悠然的生活氛围,但是收获更多的却是曼彻斯特大学的一行。这一次参观,我其实只记住了杨武强教授的一句话,他说他有空的时候就会去曼彻斯特的工业博物馆看一看,想一想那时候的那些人到底是怎么让那些机器动起来的。那是一个怎么样的时代呢?一切从动物的劳力进阶到机械的动力,这样的跨越不仅仅是质的飞跃。同样的蒸汽机,可以有不同各种不同的设计和机构,不管是皮带还是齿轮或者涡轮蜗杆,各种奇妙的东西带动了这个庞大的机械的运动,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不禁想,那些人都是怎么想的呢?都是从什么样的动机出发。这也许才是工程设计应该有的过程,我们要的不是单单改进前人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在我们自己设计的蓝图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举。有了问题,一步一步解决,一步一步接近你设计的要求,而不是因为某个问题很难解决而放弃原有的设计。

南安普顿篇

南安普顿大学是丁老师的母校,亲眼看见了他们的光电子中心,也开始感慨确实是高大上。做科研、生产所需要的一切的设备他们都具有,高级别的安全设置,高要求的实验室条件,严谨的操作规范。很多在国内的实验室是没有看到的。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严谨,我们总是这样的强调,可是往往我们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总是忽略细节,甚至忽略安全。这样就决定了在某些程度上我们没有办法前进。也许我们的理论知识完全不弱于人家,但是我们就是无法加工出他们的级别的产品,这不是智力和能力上的差异,而只是体现了对于细枝末节的重视程度。记得参观过的实验室,大都处于一种很混乱的状态,满地的电线和仪器,总是杂乱无章。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态度的问题,我们不能够把严谨的态度贯彻到每一个角落里。

总结

去了英国的十五天,我认为出国不出国读书,这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问题依旧是一个人自己的觉悟和体会,出国读书也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你的阅历,但是有些东西你在国内也是可以学到的,我们和别人相差的从来不是智力和体力,而是一种对于自我的管理能力的缺失和一种对于你所从事的工作的热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热爱这个行业才选择这样的专业的,但是既然已经进入了这样的世界,或许我们就要拿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就好像为什么瓦特可以改进蒸汽机,为什么莱特兄弟可以设计飞机,为什么战乱下的中国能有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抱负和情怀。也许现在说这样的话会被人看做有些天真,但是我坚信的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觉悟,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觉悟!我们生来就是要改变这个世界,我们做的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人类的使命感。这是一切前进的出发点,也是一切行为的目的地。环境也许可以影响一个人,但是人同时也能够带动一个环境的变化。也许你会觉得国外的环境更适合学习,但是你留在国内,通过你自己的一点点努力最后改变了你的学习工作的环境,那么你创造的也许是比个人价值更大的社会价值,也许你的人生有了更多可以回顾的传奇。

文/李妍捷 编辑/金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