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我院副教授孙鸣捷(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物理天文学院合作的研究成果“Adaptive foveated single-pixel imaging with dynamic super-sampling”[1]。本工作是孙鸣捷副教授继去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Single-pixel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with time-based depth resolution”[2, 3]之后,在量子成像领域做出的又一项突破性成果,相关工作在公布之初即被权威学术评论杂志《MIT Technology Review》重点报道为“该领域的里程碑工作,有望改变未来的成像系统”[4]。
光学成像是一种用于辅助人类进行物体信息探测和记录的技术,其优点是可通过化学或电子媒介客观的记录大量信息。但相比人眼视觉,传统光学成像在系统参数和工作模式上缺乏灵活性。例如人眼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呈现非均匀分布,中心视场高分辨,而周边视场分辨率较低;同时不同于光学成像镜头通过简单的变焦实现物体细节的捕获,人眼在自适应的改变中心视场位置进行细节捕获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对全视场的动态感知。本工作在前期单像素成像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人眼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分布,研究人类视觉在动态追踪、细节捕获的成像特点,提出了非均匀分布的光子调制技术,实现非均匀自适应的量子成像技术,具有成像参数灵活变换、成像资源动态配置等优势。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61675016)、青年基金(61307021)的资助。
[1]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3/4/e1601782
[2]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6/160705/ncomms12010/full/ncomms12010.html
[3] http://news.buaa.edu.cn/kjzx/98155.htm
[4]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602090/single-pixel-camera-reaches-milestone-mimicking-human-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