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链接

学院概况

系所设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系所设置 -> 正文

大科学装置研究院/零磁科学中心

来源: 日期:2022-11-18点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下简称“大装置院”)于2022年3月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56年为满足“两弹一星”惯性制导的急需,由钱学森先生提议我国惯性技术的奠基人林士谔先生创建的国内第一个“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研究室。2003年成立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重点开展陀螺仪及其惯性导航等相关研究。2008年在房建成院士带领下开始开展原子陀螺仪与原子磁强计等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相关的前沿研究,并且精密仪器与量子传感研究团队逐步壮大,成为北航“四大模式”(“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团队典型代表之一。2019年,精密仪器与量子传感研究团队,率先加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而新成立的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成为其下属的精密仪器与量子传感研究院。2022年3月,北航正式成立大科学装置研究院,以便推动房建成院士牵头申请并获批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教育部为北航单独设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生招生专项指标,每年在原有招生指标基础上增加专项招生指标100名,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各增加50名。

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科研团队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出发点,始终坚持以“和谐、创新、发展”、“三代人的陀螺梦”的理念为指导,传承和弘扬“永恒的陀螺精神”。团队支撑的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于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1,2017年和2022年在教育部“双一流”学科评估为A+。在巩固优势学科方向基础上,学院瞄准学科交叉,2022年在已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基础上新增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学术学位博士和硕士授权点,同时具有电子信息和机械专业学位博士和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加强了对以原子陀螺为代表的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等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力度,提升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国际水平。

大装置院除北京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外,目前在杭州拥有滨安路和白马湖两个院区,总计超过4万平方米的办公科研场地,拥有一流的科研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条件。

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白马湖院区)  量子实验大楼(白马湖院区)

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滨安路院区)  国际“零磁科学谷”(规划中)

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基地(杭州)

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房建成院士牵头的高水平“大团队”,获批“导航制导与传感——先进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先进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新型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团队。北航大装置院现有全职教师65人,另有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专职科研人员370余人、北航校内兼职博导1人、校外兼职博导84人。包括两院院士8人(含兼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不含兼职),国家“四青”人才10人次(不含兼职)。现有博士生导师117人(其中全职博导32人),硕士生导师16人。

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全体师生合影(2023年8月)

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平台”。继2010年获批“惯性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后,2018年和2021年先后获批“空间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两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参与2020年获批的“量子信息科学”合肥国家实验室建设。目前正在规划“量子精密磁场测量”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地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14年以来,先后获批教育部“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4年)、“中英量子传感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5年)、“量子传感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2016年)、“极弱磁测量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8年)、“先进传感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高校学科创新(111)引智基地(2020年)、“精密电磁控制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中心(2021年)、“极弱磁空间及应用技术”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022年)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

在日常管理和建设中,各基地秉持“和谐、创新、发展”理念取得优异成绩。其中“量子传感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在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排名第一,实现高水平融合发展。

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效果图)

大科学装置研究院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大项目”,2021年获批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大设施”),服务于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家安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等领域。还承担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民用航天技术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

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科研团队坚持不懈、努力拼搏、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大成果”。研制成功核心指标国际领先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与惯性测量实验研究装置、小型化原子自旋陀螺仪原理样机、高精度光学陀螺位置姿态测量系统及磁悬浮惯性稳定平台、卫星新型姿控储能两用飞轮、大抽速超高真空磁悬浮复合分子泵等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系列创新成果。发表SCI论文6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第十九届中国专利金奖1项等。

团队荣获的代表性国家级奖励

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科研团队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高质量人才,取得了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先后获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量子精密测量前沿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厚植情怀、科教融通,把科研势能转化为人才培养动能的北航探索与实践)和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传承永恒的陀螺精神,培养惯性技术与导航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2023年7月获得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07年以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国家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北航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3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研究生5人、首届中国(国际)传感器大赛特等奖1项、北航“研究生十佳”博士生7人。培养出了以秦杰(航天科工集团第三十三研究所副所长,集团专家)、刘百奇(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等一批高层次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团队培养的孙津济博士荣获全国百篇优博

团队培养的任元博士、周新秀博士、彭聪博士、宋欣达博士荣获国家一级学会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