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链接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平台 -> 正文

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来源: 日期:2022-12-19点击:

惯性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依托单位)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三十三研究所联合建立,2010年12月正式批复成立,开始试运行,2014年7月通过现场考察评估,正式运行,是我国惯性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目标是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惯性技术研究基地,培养领军技术人才、产生出惯性技术领域的大师级科学家,获得在惯性技术领域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

实验室的前身是为了满足我国两弹一星工程惯性制导的急需,1956年由钱学森提议,我国惯性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林士谔先生在北航创建的陀螺惯导研究室。实验室始终把“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关键技术瓶颈,打破封锁自主创新,坚持不懈十年一剑”作为实验室文化,代代相传。第一代人在林士谔先生带领下在上世纪50年代率先开展转子陀螺的研究,实现了转子陀螺从无到有;第二代人在张惟叙教授带领下1981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光纤陀螺技术研究;以房建成院士、张广军院士为代表的第三代人瞄准国际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陀螺、星敏感器等创新研究,已经取得系列重大研究成果。

实验室拥有固定人员7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863计划首席科学家4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人。近五年来,先后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2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百余项。实验室围绕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瞄准惯性技术发展的国际前沿,以各类武器装备、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为背景,致力于惯性技术领域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近年来年均发表SCI论文40篇以上,承担以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装备预研共用技术、总装预先研究等为代表的课题几十余项。实验室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及演示验证、国家重大型号研制及应用三个层次上制定系统的科学研究规划,设立四个研究方向:(1)高精度、抗辐照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2)高过载、高动态、高可靠惯性技术;(3)小型低成本惯性技术;(4)新概念、新机理的惯性仪表技术。同时,实验室注重推动成果的应用及转化,研究成果全部应用到了相关工业和经济建设各部门、企业。

图1实验室历史